当前位置:首页诗词唐代秦妇吟

秦妇吟

唐代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

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

三年陷贼留秦地,依稀记得秦中事。

君能为妾解金鞍,妾亦与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

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

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

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

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

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

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

轰轰昆昆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

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

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

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

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

旧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

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

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

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蓬头垢面眉犹赤,几转横波看不得。

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

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

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一朝五鼓人惊起,叫啸喧呼如窃语。

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

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来兮暮应至。

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生喜。

皆言冤愤此时销,必谓妖徒今日死。

逡巡走马传声急,又道官军全阵入。

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

沉沉数日无消息,必谓军前已衔璧。

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来时晓出城东陌,城外风烟如塞色。

路旁时见游奕军,坡下寂无迎送客。

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

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

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

破落田园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

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

庙前古柏有残枿,殿上金炉生暗尘。

一从狂寇陷中国,天地晦冥风雨黑。

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阴兵驱不得。

闲日徒歆奠飨恩,危时不助神通力。

我今愧恧拙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

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

旋教魇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

妾闻此语愁更愁,天遣时灾非自由。

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

前年又出杨震关,举头云际见荆山。

如从地府到人间,顿觉时清天地闲。

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

蒲津主帅能戢兵,千里晏然无犬声。

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唯独行。

明朝又过新安东,路上乞浆逢一翁。

苍苍面带苔藓色,隐隐身藏蓬荻中。

问翁本是何乡曲?底事寒天霜露宿?

老翁暂起欲陈辞,却坐支颐仰天哭。

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

岁种良田二百廛,年输户税三千万。

小姑惯织褐絁袍,中妇能炊红黍饭。

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

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

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

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妾闻此老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

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

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

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

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

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壕固护教金汤,赋税如云送军垒。

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和癸卯年春三月,在洛阳城外,虽然花依然盛开。

但四方路上都没有行人,故此也没有尘土扬起。

忽然看见杨树下有一个女人在歇脚。

她头发蓬松,鬓脚不整,皱紧眉头,好像很悲哀的样子。

我问姑娘从何处来。女郎在未回答之前,声音先就抽咽了。

后来回头对我说:“我是因为兵乱流落到这里来的。

在长安城里沦陷了三年,至今还记得那边的情况。

如果你愿意为我解鞍下马,在这里休息一会儿,我也可以为你停留一会儿讲讲我的经历。

前年腊月初五早上,我打开了镜盒,还懒得梳头,独自靠着栏干,正关起笼子教鹦鹉说话。

忽然看见门外尘土飞扬,接着又看见街上有人在打鼓。

居民们都慌慌张张地走出门来,上朝办公的官员都赶回家来,还怀疑他们所听到的消息不确。

这时西边有官军开拔进城,打算调到潼关去担任警备。

同时有消息传来:京都禁卫部队博野军已顶住了敌人,敌人一时不会打进城。

谁知道我家主人骑马赶回来,人都如痴如醉了。

他说:看见皇帝已逃难出城,敌人的白旗已经遍地都是,冲进城来了。

人们都扶老携幼互相呼唤着,上屋爬墙。

手足无措,东躲西藏,屋子里是一片混乱。

门外是兵马驰突,仓皇乱窜像奔走的野兽。

车轮滚滚像嘈杂的雷声从地下涌上来一样。

皇城里起火了,长安城中十二条大街,烟火升腾。

太阳西下无光,上天无言默默凝视。

阴云晕气重重包围,宦者星宿呈灾难之象。

皇帝改换居住的地方,紫气也跟着迁移,台星也被敌人的妖光所拆散了。

家家流血如泉水涌出,处处冤声震天动地。

舞伎歌女,甚至小孩,都被抛弃。

东邻美女眉妆刚刚画好,容貌倾国倾城。

被军人拥上戎车掳掠去了,回首香闺泪流满面。

转身就得抽拉金线学习缝制军旗,又得跨上雕鞍被人教学骑马。

有时在马上看到丈夫,也不敢回头看,只有泪空留。

西邻少女就像仙子一样,眼波如秋水,妆成后只对镜欣赏,年纪很轻,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个军人突然跳上她家台阶,动手动脚要污辱她。

她因不肯受辱不肯出门,可怜红粉佳人死在贼人刀下。

南邻女人不知她姓什么,是刚刚娶过来的新妇。

在琉璃阶上行走脚步轻细无声,在翡翠帘间只见到隐约的影子。

忽然看到庭院中刀剑之声,顷刻之间已经身首分离。

她的姐妹仰天掩面大哭,一齐跳入井里。

北邻少妇匆忙准备逃走,立即卸掉首饰与妆容。

但是军人已经来敲击房门了,情急之中爬上重屋。

一会儿只见四面火光冲来,想要下来但楼梯已被烧毁。

烟火之中大喊求救,可是已经晚了,悬在梁上被烧成灰。

我幸而没有被杀,但被军人胁迫,不敢不答应。

只好梳理头发勉强展眉,装出笑容,跟着他走。

从此之后,归不得家门,四亲六眷也都断绝来往。

自从落在黄巢军人手中,已有三年,整天都是又惊又忧。

夜晚睡在戒备森严的武器包围里,每天吃的只有一味被杀的人的心肝。

虽然与那军人同睡,那里有什么欢爱。

金银宝物虽然抢来了不少,可不是我所爱的。

因为那个军人蓬头垢面,一副“赤眉贼”的样子,几次三番地看,总是看他不顺眼。

这批人衣裳都穿不整齐,说话多是外地口音,立过功勋的人,脸上都刺字雕花。

柏台、兰省里的官员,尽是一些狐精、鬼魅。

头发没有留长,已戴上了簪子,晚上睡觉,连朝衣都不脱下,就裹在绣花被子里了。

作三公的人,连朝笏都不会捧,常常是翻转捧的;作两史的人,连金鱼都颠倒挂的。

这些人,早晨去上朝奏事,下午傍晚都哄到酒店里去酗酒。

有一天,黎明时,城里人民都惊醒起身,大家在叫喊,或窃窃私议。

据说昨夜有骑马的探子进入皇城,报告官军已收复了赤水镇。

赤水镇在长安城西渭南县东,离长安止有一百多里。

官军如果早晨出发,晚上应当可以到达长安。

听了这个消息,骑马的凶徒们都丧气吞声,被他们霸占的女伴们都在屋子里偷偷地高兴。

大家以为这些妖徒今天必死无疑,各人的冤愤可以销气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骑马奔来传报消息,说大队官军已经进城。

这时,黄巢部下的将军大彭小彭都在担忧,黄巢和他的兄弟也上马哭泣了。

可是,转眼过了几天,毫无消息。大家以为黄巢已向官军投降。

谁知道他们又挥旗舞剑,高兴地回来,还说官军已吃了个大败仗。

官军虽然退出长安,但仍把长安四面包围着,阻止了黄巢的粮食运输。

城中米价飞涨,食物供应困难。尚让家的厨房里止有树皮可吃,黄巢的餐桌上供应的惟有割下来的人肉。

人民一批一批地饿死,埋葬在沟壑里,所以坟多而人少了。

禁卫军的营门外靠着饿死僵尸,营里也满是死人。

整个长安都城,冷冷清清的一无所有,八街九市,过去的繁华的地方,现在已长出了麦苗。

杏园中的花木,已被人砍伐去做柴火;御沟两旁的杨柳,也因为军人修寨子而被砍伐光了。

一切华美的屋宇、锦绣、丝縠,都已销散;朱门甲第的富贵大家已破败了一大半。

皇宫里的含元殿、花萼楼,已是荆棘丛生,让狐狸野兔去游行了。

总而言之,往昔的繁盛都已消失;满眼所见,已不见旧有的人物。

皇宫贮藏珍宝锦绣的内库,已烧成一大堆灰烬;在天街上行走,脚下踏到的都是公卿贵族的骸骨。

那天早晨走出东门,城外的风景宛如边塞上一般。

一路上常常看见有军人在巡逻,山坡下也不像太平时候那样有接送客人的热闹。

东望霸陵,不见人烟。骊山上虽然还有茂盛的树木,但金碧辉煌的台殿楼阁,已经不见了。

过去的车马大道,已成为荆棘丛林;路上没有宿店,旅行人到了夜晚,只好露天睡在断墙脚下。

第二天清晨到达三峰路,只见村镇人烟寥落。

田园破败,竹树失去主人,都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走过华山神庙,就进去问问山神。山神说:‘我比你还忧愁得凶,简直无话可说。

庙前古柏树都被砍光,仅馀残蘖;殿上的铜香炉也已黯然失色,积满灰尘。

自从黄巢起兵造反以来,天昏地暗,风雨乌黑。

香案上的神水也失去法力,咒语不灵了;壁画上的阴兵阴将,也不会显神通了。

平时受人民的祭祀供奉,现在危难的时候,却没有神通的能力帮助人民。

我做神实在不行,心里非常惭愧;只好躲避在深山里。

现在我的庙里已没有箫管之声,也没有人来献三牲给我吃。

我没有办法,只好派魔鬼到村子里去,害死几个男女过日子。’

我听了山神的话,愈加忧愁,原来这是天降灾难,神与人都无办法。

神还要到深山中去避难,那就不必责怪东方的许多掌兵的将军了。

走出了潼关后,抬头一望就看到了荆山。

进入虢州地界,如同从地狱里来到人间,顿时觉天地清闲,一片太平景象。

陕州主帅忠贞不二,不动干戈一心守城。

蒲津主帅能约束士兵,千里太平连犬吠声也没有。

清早,身上带着珍宝;夜晚,头上插着金钗,孤身行走,都没有强徒来抢劫。

第二天早晨在新安东郊,因为找茶水喝,遇到一个老人家。

脸色青苍,躲藏在芦花堆里。我问老人家是哪里人,为什么在这么大冷天露宿在芦花堆里?

老人想回话,又坐下来两手扶头,仰天大哭。

后来他说:‘我是本地人,家有良田二百麈,每年要缴税三千万。

家里小姑娘会织绸子做袍褂,中年妇女能做红黍饭。

家中有粮仓千间,储粮万箱。黄巢军队过后,还剩一半。

自从官军开到洛阳,日日夜夜有巡逻兵到村坞里来骚扰。

他们拔出了剑,挥舞着白虎旗,像一阵旋风似地下马冲进门来,把我家里抢得一扫精光。

家里既已一无所有,只好骨肉分散,各自去谋生路。我现在是一个孤苦老头。

我一个人受苦受难不值一提,可是山里还有几千万家难民。

白天饿了就吃草根蓬子,晚上露天睡在芦花堆里。”

听了老人的伤心话,整天哭泣,泪落如雨。

出门惟见枭鸣,不见人迹。想再往东走,不知到何处是好。

听说去开封的路断了,又听说彭城在内乱。郊野、河边,全是士兵相杀的死尸。

士兵野外宿营所见一片荒凉都是战士的冤魂,河流中一般都被士兵鲜血染红。

恰好有人从金陵来,说江南的景况大不相同。

自从黄巢军队进犯中原以后,江南倒很太平,四郊没有战事。

那边的主帅像有神力似的镇压盗贼,惠爱百姓如同子女一样。

那边城池坚固,攻打不下。各处缴纳到军营中来的赋税多得很。

当四海八方都乱得如洪水滔滔的时候,独有江南一块土地却平坦如砥。

我是个京城里的人,现在却逃难在异乡;因为渴望安全,反而羡慕做江南的鬼。

我希望你赶快乘船向东去,把这首长诗献给江南的相公。”

注释

中和癸卯:即唐僖宗中和三年。

花如雪:指杨花(柳絮)随风飘舞似飞雪。

香尘:本指女子踏起之尘土,此泛指路行人踏起之尘土。

凤侧鸾欹(qī):女子头饰颠倒不整。

红:额头脂粉,借指额头。攒:敛,聚。黛:画眉所用之黛石,借指眉。

含颦(pín):皱眉头。

敛袂(mèi):整衣袖,向对方表示敬意。

鸾镜:妆镜。

擂金鼓:指非昏晓之时而擂响金鼓,以示警急。

仓皇:神色慌张。

朝士:朝中官员。

博野:博野军。

须臾:片刻。主父:婢妾对主人之称呼。

紫盖:代指皇帝。此指唐僖宗。蒙尘:蒙被尘土。多以此比喻帝王流亡或失位,遭受垢辱。此指唐僖宗逃离长安。

白旗:黄巢军之军旗。匝地:遍地。

羸(léi):瘦弱,此指病弱者。

崩腾:仓皇乱窜。

轰轰昆昆:轰轰,众多车轮滚动声。“昆”同“混”,嘈杂声。暗示黄巢军人长安之声容阵势。

十二官街:长安城中十二条大街。烘炯:烟火升腾的样子。

脉(mò)脉:凝目注视。

宦者流星:指宦者星,属天市垣,共四星。《后汉书·宦者传序》:“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全句谓星宿呈灾难之象。

紫气:祥瑞之气,为帝王之兆。帝座移:帝座,即帝位。指唐僖宗出奔逃亡,缘气亦随。

台星:星名,即三台星,对应人间三公之位。

倾国倾城:美女容貌绝伦。不知价:贵重得无法计价。

戎车:兵车。

良人:丈夫。

剪秋水:眼波如剪取的秋水般明澈。

新纳聘:新受聘礼,指刚订婚约。

支离:分离。俄顷:片刻。

拭眉绿:擦掉所描眉样。

全刀锯:刀锯,即刑具,意谓保全性命于刀锯之下。

旧里:故乡。

人肝脍(kuài):细切的人肝。

鸳帏:犹鸳帐,指洞房。

眉犹赤:西汉末,樊崇起兵反王莽,兵皆画眉作红色,当时称“赤眉贼”。

雕作字:面上刺字。

柏台:御史台之别称,汉御史府植列柏树,故称。

兰省:秘书省。

象笏(hù):象牙朝笏,大臣上朝所执手板,书事其上以备遗忘。三公: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后代有改变,但都为朝廷官员之最高职位。

金鱼:唐制,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外盛以袋,三品以上鱼袋以金饰之,称金鱼袋。两史:指宰相。

大彭小彭:“大邦小邦”的谐音,即大奴小奴。指黄巢部属。

二郎四郎:一说指黄巢及其弟黄揆,一说泛指黄巢军首领。

衔璧:指兵败投降。

簸旗掉剑:摇晃旗帜,舞动佩剑,写黄巢军得胜后之得意状态。

厄束:指长安城被围困。

尚让:黄巢军首领之一。

机:同“几”,桌案。刲:割。

东南断绝:东南粮道断绝,唐代长安粮饷依靠东南江淮地区转输。

沟壑渐平:谓死人日多,填满沟壑。

六军门:唐六军所驻之门。

饿殍(piǎo):饿死之人。

杏园:长安名胜,位于曲江以西。

修寨:谓黄巢军为筑城守工事,而砍伐御沟上所植之杨柳。

华轩绣毂(gǔ):装饰华美之车。

含元殿:唐大明宫中之正殿。

花萼楼:唐兴庆宫西南之花萼相辉楼。

内库:皇宫之府库。

天街:帝都之街道。

霸陵:即灞陵,西汉文帝陵,在长安东南三十里。

骊山:山名,又名蓝田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为唐华清官所在地。

棘子林:荆棘林。

墙匡月:谓行人夜宿无房顶,而月可直接照射之四堵墙框内。

三峰路:指华山之路。

金天神:华岳神。唐玄宗先天二年封华岳神为金天王。

残枿(niè):树木经砍伐而后再生枝杈曰枿。此指华岳庙前古柏残败情景。

中国:国中,指京都长安。

晦冥:昏暗。

闲日:平日。徒:徒然,白白。歆:鬼神享用祭品。奠飨恩:以祭品祭祀鬼神之恩。

愧恧(nǜ):惭愧。

牺牲:祭祀时用的整猪整羊等类祭品。

魇(yǎn)鬼:天复五年张村行魇人妖术,以谋度日之资。

东诸侯:函谷关以东之藩镇,此指淮南节度使高骈

杨震关:即潼关。

荆山:山名,在今河南灵宝县阌乡南。

戢(jí)兵:约束士兵。

晏然:平安。

乞浆:讨水喝。

蓬荻(dí):蓬草芦苇,指杂草。

乡曲:乡里。

底事:何事。

却坐支颐:又坐下,以手托腮。

东畿(jī)县:今河南省新安县。

近甸:近郊。

廛(chán):古代一廛为二亩半,二百廛为五百亩,此非实指,极言其田地之多。

褐施袍:粗布、绸料所制之袍。

洛下:洛阳。屯师旅:驻扎唐官军。

村坞(wù):村庄。

秋水拔青蛇:秋水、青蛇皆指剑之光芒颜色,此借喻为宝剑。

白虎:指白虎旗。

罄室倾囊:搜尽室内,倒光囊中的物品。罄,尽。

垂年:暮年。

蓬子:草籽。

荻花:结穗的芦苇。

阑干:横七竖八的样子。

乱枭:乱飞之猫头鹰。

汴路:汴水一带之水陆交通线。

彭门自相杀:彭门即今江苏徐州。自相杀,是指徐州牙将时溥奉武宁军节度使支祥之命进讨黄巢,时溥副将陈瑶杀害支祥,时溥又诛陈瑶,举部叛乱,后又与泗州于涛兵争事。

野色:士兵野外宿营所见之荒凉景色。

冤人血:指冤死于唐军内部兵争之士兵鲜血。

大寇:指黄巢军。

戎马:军马,借指战事。四鄙:四边。

生灵:此指百姓。赤子:婴儿。

金汤:金城汤池,比喻城池坚固。

四海尽滔滔:天下因战事频仍,动乱不已,似水之滔滔滚滚。

湛然:清澈。一境:此指金陵。砥:磨刀石。

阙下:京城。

怀安:希望安定

举棹(zhào):行船。棹,划船工具,形状和船桨差不多。

参考资料:

1、杨四平 等.大学语文.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37-39

鉴赏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入长安,僖宗出逃成都,韦庄因应试正留在城中,目赌长安城内的变乱,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离开长安的第二年,中和三年(883年)在东都洛阳,他将当时耳闻目见的种种乱离情形,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自述”,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秦妇吟》无疑是我国诗史上一才华横溢的长篇叙事诗之一。长诗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作者则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白居易曾被称为“长恨歌主”并称佳话。其风靡一世,盛况空前。然而这首“不仅超出韦庄《浣花集》中所有的诗,在三唐歌行中亦为不二之作”(俞平伯)的(秦妇吟),却厄运难逃。由于政治缘故,韦庄本人晚年即讳言此诗,“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北梦琐言》)。后来此诗不载于《浣花集》,显然出于作者割爱。至使宋元明清历代徒知其名,不见其诗。至近代,《秦妇吟》写本复出于敦煌石窟,真乃天幸。

从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冬到公元883年(中和三年)春,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同时达到了转折点。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斗争残酷,而百姓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悲惨的牺牲。韦庄本人即因应举羁留长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在诗中,作者虚拟了一位身陷兵中复又逃离的长安妇女“秦妇”对邂逅的路人陈述其亲身经历,从而展现了那一大动荡的艰难时世之各个方面。总之,《秦妇吟》既是一篇诗体小说,当然具有纪实性质。全诗共分五大段。首段叙述诗人与一位从长安东奔洛阳的妇人(即秦妇)于途中相遇,为全诗引子;二段为秦妇追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后的情事;三段写秦妇在围城义军中三载怵目惊心的各种见闻;四段写秦妇东奔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末段通过道听途说,对刚刚平定的江南寄予一线希望,为全诗结尾。

《秦妇吟》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农民军初入长安引起的动乱。毫无疑问,在这里,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场,是以十分敌视的态度看待农民革命的。由于戴了有色眼镜,即使是描述事实方面也就不无偏颇,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根据封建时代正史(两唐书)记载,黄巢进京时引起坊市聚观,可见大体上做到井然有序。义军头领尚让慰晓市人的话是:“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而军众遇穷民于路,竟行施遗,唯憎官吏,黄巢称帝后又曾下令军中禁妄杀人。当然,既是革命,便难免流血;加之队伍庞大,禁令或不尽行,正如《新唐书·黄巢传》所记载“贼酋择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总或不免。而韦庄却抓住这一端作了“放大镜”式的渲染: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琨琨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秦妇”的东西南北邻里遭到烧杀掳夺,几无一幸免。仿佛世界的末日到了,整个长安城就只有嘶杀声与哭喊声。由于作者把当时的一些传闻,集中夸大,不免失实。但是,就在这些描述中,仍有值得读者注意的地方。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席卷下,长安的官吏财主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仇视恐惧心理,得到了相当生动的再现。在他们眼中,不仅起义军的“暴行”令人发指,就连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沿袭封建朝廷之制度,也是令人作恶的:“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诗中表现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仇视心理,可谓入木三分。这段文字,却从另一个角度,生动地反映出黄巢进入长安后的失策,写出农民领袖是怎样惑于帝王将相的错误观念,在反动统治阶级力量未曾肃清之际就忙于加官赏爵,作茧自缚。由此发现诗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它还写到了农民起义军是怎样常处三面包围之中,与官军进行拉锯战,虽经艰苦卓绝的奋争而未能解围;他们又是怎样陷入困境,自顾不暇,也就无力解民于倒悬,致使关辅人民饿死沟壑、析骸而食;以及他们内部藏纳的异己分子是如何时时在祈愿他们的失败,盼望恢复失去的天堂。而这些生动形象的史的图景,是正史中不易看到的,它们体现出作者的才力。

正如上文所说,《秦妇吟》是一个动乱时代之面面观,它的笔锋所及,又远不止于农民军一面,同时还涉及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矛盾。韦庄在描写自己亲身体验、思考和感受过的社会生活时,违背了个人的政治同情和阶级偏见,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李唐王朝的官军和割据的军阀。诗人甚至痛心地指出,他们的罪恶有甚于“贼寇”黄巢。《秦妇吟》揭露的官军罪恶主要有二:其一是抢掠民间财物不遗余力,如后世所谓“寇来如梳,兵来如篦”。诗中借新安老翁之口控诉说:“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如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残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

其二便是杀人甚至活卖人肉的勾当。这一层诗中写得较隐约,陈寅恪、俞平伯先生据有关史料与诗意互参,发明甚确,扼要介绍如下。据《旧唐书·黄巢传》,“时京畿百姓皆寨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入,谷食腾踊。米斗三四千。官军皆执山寨百姓鬻于贼,人获数十万”。《秦妇吟》则写道:“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而这些人肉的来源呢?诗中借华岳山神的引咎自责来影射讽刺山东藩镇便透漏了个中消息:“闲日徒歆奠飨恩,危时不助神通力。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旋教魇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俞平伯释云:“筵上牺牲”指三牲供品;“无处觅”就得去找;往哪里去找?“乡村”,史所谓“山寨百姓”是也。“诛剥”,杀也。“诛剥生灵过朝夕”,以人为牺也,直译为白话,就是靠吃人过日子。以上云云正与史实相符。黄巢破了长安,珍珠双贝有的是——秦妇以被掳之身犹曰“宝货虽多非所爱”,其他可知——却是没得吃。反之,在官军一方,虽乏金银,“人”源不缺。“山中更有千万家”,新安如是,长安亦然。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于是官军大得暴利。

凡此两端(抢掠与贩人),均揭露出封建官军与人民对立的本质。而韦庄晚年“北面亲事之主”王建及其僚属,亦在此诗指控之列。陈寅恪谓作者于《秦妇吟》其所以讳莫如深,乃缘“志希免祸”,是得其情实的。

韦庄能写出如此具有现实倾向的巨作,诚非偶然。他早岁即与老诗人白居易同寓下邽,可能受到白氏濡染;又心仪杜甫,寓蜀时重建草堂,且以“浣花”命集。《秦妇吟》这首诗正体现了杜甫、白居易两大诗人对作者的影响,在艺术上且有青出于蓝之处。

杜甫没有这种七言长篇史诗,唯白居易《长恨歌》可以譬之。但《长恨歌》浪漫倾向较显著,只集中表现两个主人公爱的悲欢离合。《秦妇吟》纯乎写实,其椽笔驰骛所及,时间跨度达两三年之久,空间范围兼及东、西两京,所写为历史的沧桑巨变。举凡乾坤之反覆,阶层之升降,人民之涂炭,靡不见于诗中。如此宏伟壮阔的画面,元、白亦不能有,唯杜甫(五言古体)有之。但杜诗长篇多政论,兼及抒情。《秦妇吟》则较近于纯小说的创作手法,例如秦妇形象的塑造、农民军入城的铺陈描写,金天神的虚构、新安老翁的形容,都是如此。这比较杜甫叙事诗,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了。在具体细节的刻划上,诗人摹写现实的本领也是强有力的。如从“忽看门外红尘起”到“下马入门痴似醉”一节,通过街谈巷议和一个官人的仓皇举止,将黄巢军入长安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由此引起的社会震动,描绘得十分逼真。战争本身是残酷无情的,尤其在古代战争中,妇女往往被作为一种特殊战利品,而遭到非人的待遇。所谓“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琰)《秦妇吟》不但直接通过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来展示战乱风云,而且还用大量篇幅以秦妇声口毕述诸邻女伴种种不幸,画出大乱中长安女子群像,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其中“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二句,通过贵家少妇的生活突变,“路上乞浆逢一翁”一段,通过因破落而被骨肉遗弃的富家翁的遭遇,使人对当时动乱世情窥班见豹。后文“还将短发戴华簪”数句虽属漫画笔墨,又足见农民将领迷恋富贵安乐,得意忘形,闹剧中足悲者。从“昨日官军收赤水”到“又道官军悉败绩”十数句,既见农民军斗争之艰难顽强,又见其志气实力之日渐衰竭,凡此刻划处,皆力透纸背;描摹处,皆情态毕见。没有十分的艺术功力,焉足办此。《秦妇吟》还着重环境气氛的创造。从“长安寂寂今何有”到“天街踏尽公卿骨”十二句,写兵燹后的长安被破坏无遗的现状,从坊市到宫室,从树木到建筑,一一道来,纤毫毕见,其笔力似在《长恨歌》、《连昌宫词》描写安史之乱导致毁坏的文字之上。尤其“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竟使时人惊讶,堪称警策之句。“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洛阳是“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而一个妇人在茫茫宇宙中踽踽独行,“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唯独行”。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甚至比爆发还可怕,这些描写较之汉魏古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类诗句表现力更强,更细致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恐怖气氛。总之,《秦妇吟》在思想内容上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上则有所开创,在古代叙事诗中堪称扛鼎之作。由于韦庄的写实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他的个人偏见,从而使得此诗在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长恨歌》之后,为唐代叙事诗树起了第三座丰碑。

创作背景

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到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春,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同时达到了转捩点。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斗争空前残酷,人民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惨重的牺牲。韦庄即因应举羁留长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73-681

2、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20-221

猜你喜欢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

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借力非人谋。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公来相基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

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

重檐斜飞掣惊电,密瓦莹净蟠苍虬。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

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

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朝庭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城下。

武昌九曲亭记
宋代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马伶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荆卿里
清代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送高三十五书记
唐代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征夫
唐代杜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唐代王维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醉吟先生传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庐山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覶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