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词唐代美人梳头歌

美人梳头歌

唐代李贺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着沉檀枕,蓬蓬松松。

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

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

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

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

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注释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绡帐:丝织的床帐。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香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

辘轳:井上汲水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

芙蓉:借指美人。《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

临镜:对镜。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

香丝:指发丝。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

玉钗: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或作“玉梳”。

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

翠滑:色黑而润泽。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簪(zān):插定发髻。

烂漫:形容光彩四射。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娇慵:柔弱倦怠貌。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

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欹(qī):倾斜之意。“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

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客情春小,本分寒轻。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

背(bèi)人:避开别人。

樱桃:果木名。落叶乔木。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核可入药。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亦指其果实或花。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4-226

赏析

这首诗写美人晓妆之状。

“西施”二句写美人春睡未醒。虽说春意阑珊,但晓晨绡帐犹寒。第二句描写美人睡态。发沐香膏,故曰“香鬟”。“堕髻”这种发式大致是似堕非堕之状。“沉檀”指美人所用枕头,“半沉檀”是写美人长发半堆于枕间之状。

“辘轳”二句写美人梦醒。唐明皇曾喻杨贵妃醉状说:“直是海棠睡未足耳。”“惊起”一句写如玉之鸣的辘轳声,惊醒了沉睡中的美人。

以上四句是铺叙,下面始写美人梳头。“双鸾”一句写开镜。美人解开了发鬟,长发委地,所以立于象床上照镜梳头。接下“一编”数句细写美人梳头过程。古代诗人常以浓云、绿云喻女子秀发,“云撒地”即美人长发委地。“玉钗落处无声腻”句写美人秀发之浓。有人解“落处无声”谓“钗坠无声”。王琦说:“落处谓梳头,凡梳头原无声,无声是衬帖字,下着一腻字,方见其发之美。”美人秀发丰腻,玉钗落处,自然是无声无息。“纤手”二句接上,写梳理完后的盘髻。“老鸦色”,言发色之黑。南朝乐府《西洲曲》:“双鬓鸦雏色。”“纤手”一句显从《西洲曲》变化而来。“翠滑”句写美人发浓,以至宝钗时或不能扣住发髻。以上“双鸾”六句,详细描述美人梳头过程。”

“春风”句描绘美人娇慵之态。春风烂漫,暖意薰人,美人精心梳妆完后,已是懒漫不可收拾了。“无气力”三字,刻画出了美人的娇懒神态。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美人晨妆云:“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李贺此诗中的“春风”句,可与温庭筠词对照来读。

“妆成”二句写美人梳头完后走路的姿态。鬌是式样美好的发髻。“欹不斜”,美人的发髻,似堕非堕,似斜非斜,别有一番风情。下句中的“云裙”指美人衣衫飘逸如云。“踏雁沙”三字则形容美人步履缓慢轻盈,如雁足踏沙。此时,梳妆已毕的美人,开始缓步走向春光明媚的庭园。

最后二句,通过美人自折樱桃花的动作描写,刻画美人的内在情思,成为这首诗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背人不语”四字可见这位美人性格内向。她有一腔幽怨,但不肯公诸世人。她只是将全身心投向春光、投向自然。白雪般盛开的樱桃花,触发起美人自怜的情感。樱桃花洁白,一尘不染,多像美人的素净高雅。可叹春色易逝,花落有日,美人折花、怜花,也就是自怜。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美人梳头歌》说:“写幽闺春怨也,结尾、樱桃花三字才点睛。花至樱桃,好春己尽矣;深闺寂寂,亦复何聊!”这段话,基本上指明了此诗写幽闺春怨的主题。结尾一句确实是点睛之笔,不过,这一幽闺春怨的旨意无一字明白道及,它是隐然见之于言外的。美人闲寂无聊的情思,仅仅是通过自折樱桃花的优雅动作传达出来。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比较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宫女的幽怨也仅从“望秋月”中见出。在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含而不露地刻画人物内在情思这点上,李贺与李白是相通的。

李贺诗语言总的特色是奇险、秾艳。《美人梳头歌》属秾艳一类。整首诗色泽娇艳,与南朝乐府民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首诗的题材是平凡的,色泽是鲜艳的。其中层出不穷的比喻,如以鸣玉喻辘轳声,芙蓉喻美人,“秋水光喻明镜,“云撒地”喻长发委地,“老鸦色”喻黑发,“踏雁沙”喻缓步,在相当程度上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12-815

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70-572

鉴赏

李贺以其秾丽的笔触写过一些堪称“艳诗”的诗,如《洛姝真珠》、《恼公》、《夜饮朝眠曲》、《河阳歌》、《花游曲》、《石城晓》、《夜来乐》等等。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浓艳之外,略带几分轻佻;另一些是贵妇或名门闺秀,虽然俊俏,但贪图享乐,贵族气相当浓郁。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咏歌的“美人”娇嗔慷懒,却颇有风韵,显得楚楚动人。诗人选择的题材不是美人整个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状况,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梳头。对于一般人来说梳头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而于美人,却是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因为头发(包括发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面,梳理头发,关系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韵。李贺巧妙地选取美人梳头时的情状,以表现她的整体美。

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四句写梳头前的情状:“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西施代指所写美人。此时天色已明,而她还躺在薄薄的罗帐里周游梦乡哩。句中的“晓”字点明时间,晓而未起,见出其“娇慵”。而“寒”字除标明节令是早春外,还暗示她是孤眠。孤枕寒衾,已是无耐,况值春天,尤其难堪。此处透露了“恼”的直接原因。“香鬟”句是梳头的伏笔。睡在床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坠未坠,散发阵阵清香,就像悬浮在水中的檀香木。此刻有人从井中汲水,那咿咿哑哑的辘轳声传来,把美人惊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容光焕发,恰似出水芙蓉。

中间八句正面写梳头。梳头要临镜,不然就无法审视自己。这位美人下得床来,首先打开饰着双鸾,像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镜,然后解开鬟髻,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尽管她站立在象床上,那浓密如云、纤细如丝的长发,仍然拖至地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玉钗从长发上滑落下来,几乎没有声响。“无声腻”为“腻无声”之倒装,“腻”指长发柔细而滑,是“无声”的缘由。接着动手梳理,把像乌鸦羽毛那样黑中带碧的长发盘结起来,恢复鬟髻的原择。由于梳得匀,盘得实,映着光线,如同碧丝一般,滑腻得连宝钗也插不稳。可见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此时她显得既娇美又疲惫:“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功。”这略带夸张的笔墨,把主人公此时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明代的评家丘象升、姚佺激赏此二句。丘就其中的“恼、娇、慵”发表见解说:“三者美人之恒态也。”姚对美人梳头后显得“无气力”作了这样的分析:“虽缘鬟多,亦缘恼,亦缘娇,亦缘慵也。”二人所论极是。“金屋藏阿娇”,阿娇之所以“娇”,就因生活在“金屋”里,锦衣玉食,给宠坏了。娇惯了就喜爱生气,养成了懒散的习性。总而言之,这位美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贵族气。贵族气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少妇带点娇嗔,却也别有风致。其中或者含有美的价值的自我评估,通过心理传导,使观赏者于美感快感之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真正的美理应受到永恒的尊重。

末四句写梳头完毕后的身姿步态:发式秀美大方,无论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鬌”,音wǒduǒ,头发美好的样子。此处,头发梳成后的状貌只一笔带过。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动云裾,缓缓走下台阶。“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于沙地,显得匀缓从容。然后默默起走向庭院,采摘繁英如雪的樱桃树枝。诗歌结尾与杜甫的《佳人》颇有相似之处。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丽质,这样的“丽质”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不过杜甫写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采柏的风姿尽管高雅,却带有清苦的况味;李贺笔下的这位美人的身姿步态则搀有优美与傲慢。这些是客观环境影响所致,属于“后天”。

这首诗主要表述行动过程,按照通常写法,当以赋笔为主,诗人却纯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全诗十六句,句句是画,或者说句句有画,即是像“背人不语向何处”也是一幅无声的画。这位美人的气质、情绪和心性,通过“不语”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572页

创作背景

这是李贺创作的一首艳体诗,当作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早期,具体作年不详。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12-815

猜你喜欢
浪淘沙·寒意透云帱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浣花女
宋代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呈寇公二首
宋代蒨桃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荷叶杯·绝代佳人难得
唐代韦庄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

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

秦中吟十首·议婚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送高三十五书记
唐代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征夫
唐代杜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唐代王维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醉吟先生传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庐山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覶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李贺的诗词 ► 李贺的名句

作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