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叹画中行不到,居然今日画中游。何因乞取倪迂笔,归去仍摩一段秋。
暂无译文及注释提交译文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一九四零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终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吴毓麟(1871—1944),字秋舫,回族,祖籍安徽歙县。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曾任太仓县中学教员,后任江苏教育厅长等职。在日伪时期,日本驻华北的冈村宁次大将和汉奸王克敏等人都曾到吴毓麟家,“敦请”他“出山”,维持华北政局。他以老来多病,并以在闹牙病为借口,加以推脱。1944年秋,吴毓麟家中生活紧迫。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的病情日益加重,终于不治,凄然去世,卒年73岁。 ► 吴毓麟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