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浙派篆刻”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祖就是丁敬。
丁敬,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十一岁。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清梦生、梅农、丁居士、玩茶翁、龙泓山人、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别号。浙江杭州人。工书能诗,精于鉴赏,收藏颇丰。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馆诗钞》、《砚林集拾遗》、《龙泓山人印谱》等。出身贫苦,但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赴而归,在江干市肆酿酒为生,以布衣自乐。晚年家道衰落,贫困交加,但仍洁身自好。
丁敬好金石,工篆刻,篆刻宗秦汉印篆和前人长处,又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亲临摹拓,不惜重金购得铜石器铭和印谱珍本,精心研习,又不囿成规,因此技法大进。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开“浙派篆刻”之先河,世称“浙派”鼻祖,与蒋仁、黄易、奚冈等并称“西泠八家”,丁敬居首。他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争相高价购买。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清新有致。嗜书博学,有“于书无所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之谓,有“博古好学”之名。善诗文,有“诗国”之称,造语奇崛,最工长篇;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喜藏书,精收藏,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物学家。
丁敬一生未仕却极富才学,喜与文人墨客交游;他酷爱收藏且善于鉴别金石碑版,又精通诗文、书法、绘画以及古字画鉴赏,这些禀赋为他在篆刻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打下坚实的功底。丁敬最大的成就在于篆刻。他取法汉印,涉猎宋元,兼采明代文彭、何震、苏宣等人的篆刻成就,借鉴古人而不泥古不化,在将各时期印章特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求变。当他步入中年时,印坛渐呈衰象,丁敬便在自己的作品上力求有所突破,在篆刻上特别讲究刀法,常用切刀、碎刀表现笔意,融入隶楷趣味,布局推陈出新,从而在篆法、章法、刀法三方面都有自己独创性的建树,其篆刻风格平正、古朴、浑厚,一洗当时浮滑纤巧的习气。丁敬创立了以古朴雄健的风格著称于世的“浙派”,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
继丁敬以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他们连同丁敬合称“西泠八家”。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对于丁敬在篆刻上的地位,其同时代的汪启淑在《续印人传》中作如下评论:丁敬的篆刻“古拗峭折,直追秦汉,于主臣(何震)、啸民(苏宣)外,另树一帜。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
由于风格独特,丁敬的印谱被海内奉为圭臬,日本名士也以高价购买。对前来求印的人,丁敬不管来人地位高低、报酬丰薄,而主要是以艺术相交。他不阿权贵,传说有人趾高气扬奉了刘中丞之命要丁敬刻印,一直等到傍晚,才有个人把一个纸包交给他,那家伙打开纸包一看,里面有两方印,一方刻着“鬼魅登门”,一方刻着“狗仗人势”,纸条上写道:“篆刻原为雅事,权势焉得强求。”气得那人脸色惨白,灰溜溜地走了。虽然是传说,但从丁敬一生的为人处世来看,并非空穴来风。
1921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得石于曜山之阴,似人状,命工造丁敬身像,置三老石室旁,以志纪念。现坐像重建于1978年。
丁敬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砚林印谱》、《龙泓山人集》等著作,其篆刻作品收入《西泠四家印谱》。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