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袭爵为官
元恭,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生于河南郡洛阳。年幼时端庄谨慎,有志向气度。长大后喜爱学习,侍奉祖母、嫡母以孝顺闻名。正始年间(504年—508年),继承其父广陵王的爵位。延昌年间(512年—515年),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神龟年间(518年—520年),升任兼散骑常侍。正光二年(521年),任正常侍,兼领给事黄门侍郎。元恭因京兆王元叉专擅朝政,就称说有病不任职。过了很久,借机会托称哑病。正光五年(524年),授任金紫光禄大夫,加授散骑常侍。建义元年(528年),授任仪同三司。
继承帝位
元恭不说话,将近八年(《魏书》误作十二年),住在龙花寺,不与入交往。永安末年,有人禀报孝庄帝元子攸,说元恭不说话将有反叛的图谋;民间传言,又说他有天子的气象。元恭畏惧祸患,逃到上洛躲藏,不久被跟踪追击,捉住后送到京城,拘禁了多日,因无罪状得以赦免。
永安三年(530年,建明二年)十二月,孝庄帝元子攸被废弑,元晔继位,尔朱世隆等人因元晔在宗室中族属疏远,又不是人们愿望所推举,因元恭沉潜藏匿,有超过常人的器量,打算再行废立,又担心元恭真的不会说话,就派亲信表达意向,而且带有逼迫。元恭于是回答说:“天哪里说话呢?”尔朱世隆等人大喜。于是废元晔立元恭为帝。即位后改元普泰,改国号魏为大魏,时为普泰元年(531年,建明二年)二月。
普泰元年(531年),罢税市及税盐之官。庚午,诏曰:“自秦之末竞为皇帝,忘负乘之深殃,垂贪鄙于万叶。予今称帝,已为褒矣!可普告令知。”
被废而死
普泰元年(531年)六月,高欢起兵于信都。普泰二年(532年)闰二月,高欢败尔朱天光等于韩陵。夏四月辛巳,高欢至芒山,派魏兰根慰喻洛邑,且观元恭之为人。兰根忌元恭雅德,还致毁谤,高欢最后听从崔陵建议,废元恭于崇训佛寺,而立平阳王元修,是为孝武帝(出帝)。元恭既失帝位,乃赋诗曰:“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
关于元恭之死,北齐所修的《魏书》只模糊记载他在太昌初的某日(太昌元年五月丙申)“殂于门下外省”,时年三十五岁。出帝元修诏令百官赴会,大鸿胪督察丧事,安葬用王的礼仪,加上九旒的旗帜、皇帝的车驾、黄缯车盖、车衡左边带装饰物的旗帜,仪仗一百二十人,二卫、羽林的预备仪仗卫队。据唐代所修的《北史》记载,元恭在太昌元年(532年)五月丙申“遇弑殂于门下外省”,时年三十五,后西魏追谥他为节闵皇帝。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