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以下注略),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被调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颍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升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